高跟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讓每個女性變美的"灰姑娘的玻璃鞋",然而有了美麗的高跟鞋,并不代表每個女性穿上都會很美。有些女性不會穿高跟鞋,穿上高跟鞋沒有顯得儀態萬千,反而顯得畏畏縮縮,走的時候一拐一拐的,有的甚至用跺步拖著鞋走,因此,一定要學會穿高跟鞋再穿,以免起到反效果。讓高跟鞋展現出你不一樣的美。
由于高跟鞋需要較強的穩定性,因此中國傳統的制鞋面料布就不適合。制作高跟鞋。最常規也是穿著最舒適的面料是牛皮、羊皮等動物皮革,最好的當然是頭層牛皮;然而,動物皮革造價比較貴,對制作工匠的要求也比較高,所以人造革應運而生。人造革的優點當然是造價便宜,可以批量化機械生產,非常符合工業化社會的要求。隨著科技的發展,人造革已經可以做的跟真皮很像很像了,PU皮就是典型。除了各種皮革,人們為了追求高跟鞋的優雅華貴,將昂貴的金屬和珠寶運用在高跟鞋的面料上。灰姑娘的水晶鞋就屬于這一類吧!這些華貴的鞋子如果沒有皮革打底,穿著是很不舒服的,只適合作為收藏品。
一般跟高于6厘米才叫高跟,高跟鞋有修長,體現氣質的作用。
文化歷史
15世紀中國明朝時期,為明朝時新的女鞋,于鞋底后部裝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長圓底跟,以絲綢裱裹。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鳳頭高跟鞋,制作十分講究。北京定陵曾出土尖翹鳳頭高底鞋,鞋長12厘米,高底長7厘米,寬5厘米,高4.5厘米。
15世紀的一位意大利鞋匠發明了高跟鞋,起初是為了克服下雨天道路泥濘造成的行走舉步問題,結果效果出奇的好。但他的體重穿上高跟鞋后,走上一會兒,便走不動了,且男性穿上高跟鞋后,有些滑稽,顯得非常難看,只好把它收了起來。可在一個下雨天,他的妻子要去看望生病的父親,鞋匠靈機一動,讓妻子穿上了那高跟鞋,雖然有些大,但在上面綁個繩子就行了。
結果妻子并未感覺穿著高跟鞋走動有多難受,反而顯得她走起路來婀娜多姿,每個路過的男人都在看她,隨后許多追求時髦的女性爭相希望能買到這樣的鞋子。自那以后,鞋跟的高矮寬窄雖不時有變,但對高跟鞋的狂熱卻歷久不衰。因為"鞋子與女人一同分享經歷,不論你處于人生的哪一個階段,無論身材肥胖或纖瘦,鞋子永遠跟你在一起。"
17世紀:其實,在西方高跟鞋最初出現的時候,也有一說是為了方便人們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。直到16世紀末高跟鞋才成為貴族的時尚玩意,一些身材矮小的男性,開始借助高跟鞋來讓自己看起來更高大。將高跟鞋的鞋跟增粗,高度適當調低,就成了男性也適用的日常高跟鞋。當中最有名的,就屬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來更高大、更威武、更具自信和更具權威,于是就讓鞋匠為他的鞋裝上4吋高的鞋跟,并把跟部漆成紅色以示其尊貴身份。
到18世紀高跟鞋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。這時的高跟鞋有3寸高,鞋身相當細長,鞋跟與鞋底連成一體,若你有機會走到17世紀的街上,你會發現街上所有行人都穿著相同款式的鞋子,因為當時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樣式。
由18世紀末開始,人們開始嘗試制造更為纖細的鞋跟,可惜支撐力不足,唯有加寬鞋跟的頂部以連接鞋底,到了十九世紀后期高跟鞋的高度漸漸回落,取而代之是加上絲帶及蝴蝶結的鞋子。在20世紀可愛的MaryJane鞋款首次推出,這個款式在20世紀流行了長達50年之久,當時的造鞋技術已相當成熟,流行以不同用料如緞子、絲綢及皮革來造鞋,款式亦更加多元化。